你常常只給 AI 九個字,卻期望它做出奇蹟嗎?根據 Google 官方統計資訊,只有當提示詞達到 21 個字以上,AI 才有機會輸出高品質答案。Google 在提示工程白皮書中也強調,好的提示詞結構比簡單請求更能引導大模型解出我們要的內容。
在這篇文章,我要分享給你一個 Google 推薦的「萬用公式」提示架構:角色 + 任務 + 背景 + 格式,輔以動詞導向的敘述方式,讓你的 AI 提示更加有力、精準。
內容目錄
✅ Google 萬用提示公式:角色、任務、背景、格式
組成部分 | 目的 | 範例 |
---|---|---|
角色 | 設定 AI 扮演的身份或專業領域 | 「請你扮演一位專業的旅遊部落客…」 |
任務 | 定義主要目標與行動 | 「…撰寫一份為期三天的行程…」 |
背景 | 加入情境、限制條件、目標對象 | 「…針對要去東京的小資旅行。」 |
格式 | 指定輸出的結構與型式 | 「…請用簡單的條列式清單呈現。」 |
用這樣的架構引導 AI,能讓提示詞具體、有結構,減少 AI 的猜測空間。
🛠 用詞與語法技巧 TIPS(提升提示效能的小技巧)
- 盡量用動詞開頭:給 AI「做什麼」比「什麼是」更有力。例如用「撰寫」「列出」「翻譯」「審校」等動詞開頭。
- 避免模糊語詞:少用「很棒」「不錯」這類曖昧形容詞,改用具體指標(如「300 字」「三段落」「條列式」)。
- 提供範例或模板:在提示中給一個輸出範例讓 AI 參考,降低偏差。
- 讓 AI 回問你需要什麼:可以讓 AI 主動反問「你要什麼風格/語氣/受眾?」來細化需求。
🧩 實例演練:讓 AI 幫妳寫提示詞
下面示範一個互動流程:
你對 AI 說:
「請你扮演行銷顧問,幫我寫一個 Facebook 廣告文案。針對 25–35 歲上班族,宣傳一款健康能量飲品,格式為標題 + 兩段銷售文案 + 行動呼籲。」
AI 回覆後你可以加一句:
「請問你要什麼風格?正式、活潑、針對女性或男性?」
AI 反問後,你回答語氣與受眾,它就能生成更貼合你需求的文案。
這樣的對話式提示設計也比一次寫好全部提示更靈活有彈性。
💡 為什麼 21 字以上比 9 字好?
- 模型理解上下文有門檻:過短提示缺乏足夠上下文,AI 容易「自由發揮」,未必對應你真正需求。
- 更精準引導模型工作:加入角色、任務、背景與格式,能讓 AI 經過「角色思考」後才動手回答。
- 提示後段不易被截斷:雖然 AI 提示有長度限制,在合理長度內放些條件比過短更能保留關鍵訊息。
小結與建議
- 使用 角色 + 任務 + 背景 + 格式 為提示骨架
- 用動詞為主語,引導 AI 行動
- 鼓勵 AI 反問細節,加強精準度
- 避免過於簡短的提示詞,適度增加字數與條件
只要掌握這套公式與技巧,你的 AI 提示力可能真的能提升 80% 或以上。試著用它設計你的下個提示詞吧!
近期留言